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奥运报道 - 新闻中心 - 温州网

  -新快报特派记者陈杨陈琦钿/文王 翔/图

  一句吆喝“客官,您来咧!”一曲京剧《霸王别姬》、一壶上等大佛龙井……在北京,要想“看京戏、品京味”,一定少不了上老舍茶馆坐坐。奥运期间,老舍茶馆更是外宾满座,罗格夫人、美财政部长、国际奥组委委员、各国参赛运动员……上千名奥运宾客来来往往。品茶不加奶、听戏不英译,作揖学茶倌,老外入乡随俗,开心地过起了北京生活。

  摆茶摊积累开馆资金

  说起老舍茶馆,不得不提起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。

  1979年,尹盛喜辞去了街道办事处的铁饭碗,带领一帮待业青年,在前门大街支起了茶摊,卖起了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。这一卖就卖了八年。谁也没想到,就靠这两分钱的大碗茶,老尹积累了日后开茶馆的资金。

  然而,当时的京城大小茶馆不下百家。野茶馆、书茶馆、棋茶馆、二茶馆、大茶馆一应俱全。到底要开个怎样的茶馆呢?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,思前想后,老尹最终决定办一座既有京味文化特点,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茶馆。

  既有京味,又是茶馆。这不禁让人想到了话剧《茶馆》的作者———知名作家老舍,他的作品都带有浓浓的京味。于是,经过老舍家人的同意,老尹的“老舍茶馆”于1988年正式开张营业。

  两分钱一碗二十年不变

  抛下两分钱,拿起大碗茶,一饮而尽。这是老北京人的真实写照。时至如今,物价飞涨,但“老舍茶馆”的大碗茶二十年如一日。依旧是两分钱,依旧是大碗茶,依旧是前门大街,但捧起大碗一干而尽的不再是拉着黄包车的脚夫,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。

  8月16日的老舍茶馆门前,一张长方桌、一个大铜茶壶、数十个直径约10厘米的大瓷碗,旁边还放着一个红皮纸箱,写着“两分钱一碗,不要浪费”,后面便是长长的一条队伍。

  “嘿!真有两分钱的东西,还挺清香。”捧起一碗大碗茶,凑前一闻,一股茉莉花香四溢,江西的老彭一干而尽。反手把碗一倒,一滴不剩,老彭满意地把碗往桌上一摆,还真过了一把老北京的瘾。

  “只要谁一提起两分一碗的大碗茶,准会想起前门,这是一个标志。”路过老舍茶馆的的士司机小胡也不禁停下车上前“讨”一碗。“以前是脚夫拉车,现在是的士载人,都要尝尝”。

  英国体操队员学吆喝

  如今的“老舍茶馆”可谓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。“要见老外不用去三里屯,直接奔老舍茶馆就对了。”司机小胡的话一点儿也不假。在老舍茶馆,英国人、美国人、荷兰人、法国人、瑞典人、墨西哥人、委内瑞拉人……世界各地的游客随处可见。尤其在奥运期间,每天接待百来个外宾已是常事。

  虽为短客,但“入乡随俗”这个词用在老舍茶馆的外国游客身上再贴切不过。

  老舍茶馆办公室的副主任王喆这几天可是白忙乎了,她特意给外宾准备的糖和奶都毫无用武之地。“从经验来看,外国人喜欢喝红茶、绿茶,还喜欢放砂糖和牛奶。但这些天来的客人都表示什么也不加,就要喝原汁原味的中国茶。”

  而在大门迎客的茶倌小陈可真够忙乎的。每天近千人的宾客来来往往,他前脚刚喝一句“客官,您来咧!”后脚马上迎一句“客官,您走好!”除此以外,还得当“老师”,教外国游客如何作揖迎客。

  挥帕上肩的利索带劲、吆喝音调的高低起伏、拱手作揖的弯腰抬头,英国的体操队员还学得有模有样。但要跟着吆喝“嘿,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”,这味道还需要练上一段时间。

  低眉喝茶抬头“撞星”

  如果评选奥运期间最容易“撞星”的地方,老舍茶馆应当名列其中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安妮·罗格女士、拉脱维亚国家总统扎特莱尔斯、撑杆跳名将布勃卡……八月以来,已经有近10个国家的奥运贵宾、30多位国际奥组委委员夫人、近300名奥运宾客和1000多名中外宾客来到北京老舍茶馆。

  罗格夫人更是二度光临,一次在2007年4月26日,一次则在今年8月5日。杨阳便是老舍茶馆中两次接待罗格夫人的服务员。“第一次我是在台上为她表演五环茶艺,这次就坐在她对面演示如何泡茶。”杨阳说起这段经历,掩不住内心的兴奋———罗格夫人是一个很用心的“学生”。

  介绍茶夹,罗格夫人就拿起茶夹,夹两下;介绍茶漏,罗格夫人就放在壶嘴上,比画比画。润茶、出茶汤、转功道杯、闻香杯,再一个“鲤鱼翻身”,反扣到品茗杯。“这个过程比较难,一旦没扣紧,茶水就会洒出来,但罗格夫人翻得滴水不漏!”

  一套泡茶工夫下来,罗格夫人用标准的手势———拇指、食指夹杯身,中指顶杯底,与旁边的宾客碰杯庆贺。中国味十足!

  

C.  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。联系电话:0577-88857266。